畜牧家禽网 来源:钱江晚报(杭州) 阅读数:
走访山地蔬菜专业种植大户
一个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18个镇街,298个行政村的临安,目前,已有14个镇街110个自然村种有山地蔬菜,总面积达2.33万亩,形成了西北、东部两条山地蔬菜产业带。
而在西北部的清凉峰镇,10亩蔬菜以上的种植大户,一般每年都会新增一两个。该镇乃至在临安全市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王林平和临安市华越农艺园的陈思强。他们种植的山地蔬菜有四季豆、小辣椒、长瓜、茄子、番茄和芦笋等。这里的山地蔬菜早上6点采摘,下午4点到杭州,最快晚上就能上消费者的餐桌,很受欢迎,如今他们种植的蔬菜基地已成为杭城夏淡蔬菜主要供应地。
王林平:从“菜贩子”到“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长”
尽管时至酷暑,笔者见到站在一望无垠的菜田中的王林平内心还是充满了喜悦。这是他经营山地蔬菜第20个年头了。从过去一名水泥厂普通的工人到今天清凉峰镇九都村党总支委员,这些年,王林平有过很多身份,工人、菜贩……无论做什么,王林平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心种好蔬菜是最重要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林平还是当地水泥厂一位普通的工人,那年,村里人种了很多番茄,因找不到销路,很多都烂在了地里,就在村民们心急火燎时,王林平主动去杭州、江苏、上海等地联系销路,由于王林平的执着,最终帮村里人找到了销路,从此也打开了外销蔬菜的门道。这为他后来山地蔬菜走进临安市场,走上杭州、上海等地市民的餐桌打下了基础。
从试种各种蔬菜品种到培育菜苗,这些年,王林平在山地蔬菜上没少花心思。起初,他看到山地蔬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引种发展蔬菜生产,最先种番茄、茄子,没多久,他便尝试着搞蔬菜基地,陆续引进了长瓜、四季豆、小尖椒等品种,从最初的半亩多到30多亩,再到现在的100多亩。当地村民看到了种植山地蔬菜的经济效益,也纷纷要求加入,和他一起种山地蔬菜,王林平还把杭州市农科院学到的育苗技术和市场经验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帮助他们一起发展。
由于有丰富的市场经验,过硬的种植技术,王林平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06年,为了加快发展步伐,走合作经营之路,王林平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村里成立了清凉峰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改以往“单打一”模式,逐步走上联合、合作之路。
在王林平合作社的辐射下,清凉峰镇的山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镇农办也大力推广菜农执行“六统一”等标准化生产,如山地蔬菜微蓄微灌技术,番茄嫁接技术,由此带来了蔬菜生产的高效栽培。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以九都村为中心带动颊口、浪广、浙川、杨溪、林竹、鸠甫等村种植山地蔬菜的新格局,王林平的蔬菜基地也成了临安山地蔬菜生产的样板地、杭州市农科院实验基地、杭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王林平蔬菜基地种植的长瓜、茄子、四季豆成了山地蔬菜的当家品种,每年产值达60多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农户致富,在他基地从事劳作的菜农每年也有3万元以上的收入。
陈思强:从种山地蔬菜到开发生态农庄和生态畜牧业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市里领导走访了临安市清凉峰镇华越农艺园大棚芦笋种植户陈思强,期间的对话也道出了何关新心头一个关注民生的课题。
陈思强是马啸乡(现为清凉峰镇)浪广村村民。1984年始和父亲一起在自己村种植以番茄、四季豆、小辣椒为代表的山地蔬菜。后来在贩运途中就餐总感觉吃不到好的农产品。偶然他在网上查知,美国阿特拉斯F1芦笋是一种高档保健蔬菜,于是他寻思着怎么引到地方种植。但是这种产品的种植要求比较高,首先是土壤要肥沃,并且要沙壤土才能适宜种植,同时还要便于集约化和机械化操作的大环境。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在清凉峰镇九都村找到现在这么一处符合美国阿特拉斯F1的种植基地。经过两年的试验和精心培育,2009年终于获得成功。“当年芦笋的价格最高时卖到20多元一斤, 我种植的大棚芦笋一年下来收获10多万斤,产值90多万元,产品畅销临安大型农贸城和杭州星级酒店。”陈思强笑着说。
陈思强通过省(市)农科院推广的大棚种植这一设施农业的独特优势终于尝道了种植芦笋的甜头。如今他依靠大棚种植了130多亩芦笋,全年有8个月都能吃到芦笋,加上他几年下来的种植经验,芦笋品质好带来的销量好,产品是供不应求,平均每年销售产值都达80多万元,实现利润17多万元。
靠种植山地蔬菜一夜致富的陈思强渐把目光放到了生态农庄和生态畜牧业方面,以发展特色循环农业。“芦笋可以卖个好价钱,芦笋的卜头蹍碎后可以用来喂养鸡鸭鹅,鸡鸭鹅的粪便可以用来做作物的肥料……”陈思强手里抓着一把芦笋和我攀谈着。
为了进一步把芦笋推广给高端客户,吸引文人墨客来享受他的生态农庄的乐趣,陈思强在他的蔬菜基地培育起了雾汉松、红枫、桂花、天目松等高贵名木,让那些来这里购买芦笋的客人除了能够吃到他种植的高端蔬菜外,也能分享他这里不一般的生态农庄所带来的情调。
为什么山地蔬菜不会滞销
据笔者观察,这几年来各地的大白菜、包心菜和榨菜出现过滞销,成了卖不掉的“伤心菜”。王林平说,这样的情况他没有感受过。他卖了20年的山地蔬菜,从来没有碰到卖不出去的情况,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王林平还说到,山地蔬菜之所以不愁卖,除了品质好以外,时间差也是重要的因素。“山地蔬菜上市的时间一般集中在七八月份,正好是新鲜蔬菜最少的时候,外地菜运过来价格高,而且不新鲜,而临安的山地蔬菜早上采摘,下午就到杭州,最快晚上就能上消费者的餐桌,很受欢迎。”
如今临安各镇街向山地发展蔬菜种植,将成为缓解大都市蔬菜夏淡这一状况的重要手段。山地蔬菜热销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如今在清凉峰镇,以前靠出门打工挣钱的中年村民,如今都回家种上了山地蔬菜。“现在清凉峰镇种植10亩蔬菜以上的种植大户,一般每年新增一两个,最近几年一下子发展到了29个。种蔬菜的现在都赚到钱了,连不少年轻人都不出去打工了,都在山上承包菜地。”清凉峰镇的农办负责人俞光荣说。
山地蔬菜经过近5年来的发展,如今开始向精品化和高端化发展。像陈思强这样的,不但种山地蔬菜,而且种的是高端蔬菜,依靠这一高端农产品的前景也成立了华越农艺园,并开发出了生态农庄和生态畜牧业这一特色循环农业;王林平的清凉峰绿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除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山地蔬菜的文章外,下一步还将准备搞菜地的自助游农家乐,让游客自己来采摘辣椒、茄子,以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王林平还将和杭州市农科院合作推广有机蔬菜的种植,让山地蔬菜“素面朝天”走四方。
山地蔬菜口感和营养都更好
在临安,山地蔬菜的种植面积达21000多亩。特色产品包括四季豆、小辣椒、长瓜、茄子和番茄等。这些山地蔬菜大多都种在海拔200米~800米的山地上。
海拔200米~800米的山地温度适宜,植物的生长也比较慢,上市也晚,而生长慢也让蔬菜的品质得到了提高。王林平说,山地昼夜温差大,蔬菜营养贮存更多,含糖量比平地蔬菜高3.5%左右,口感和营养都要胜过平地蔬菜。像我们这里产的茄子,比普通茄子长10厘米左右,一般5个就有一斤重,平原的茄子只有20厘米长,要8~10个才有一斤。从产量和外观上来看,临安清凉峰的茄子亩产达5~6吨;平原茄子每亩产量一般在4.5吨左右。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