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八百家资讯中心 阅读数:
“十一五”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团结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民生工作的总体部署,确立了“ 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的总体思路,坚持打破高碳模式、打响药王特色、打造转型品牌的原则,将发展养生保健产业作为转型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 “药王”中医药文化为转型主脉,以养生保健、绿色生态为转型主导,紧紧抓住中省扩内需、惠民生的政策机遇,精心组织安排,加大统筹协调,强化科学调度,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打造养生保健、生态休闲、宜居宜业的全国知名养生保健城市,促进了民生十大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20元提高到13717元,年均增长1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215元提高到3968元,年均增长1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8.44平方公里,城市居住人口达到39.6万人。森林覆盖率44.8 %,新增城市绿地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 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37%。成功创建为省级绿化模范城市。
教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学龄人口入学率不断提高,小学、初中分别达到99.9% 和9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达到945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全市拥有职业中学6所,民办学校56所。全市已建成省市级教育强乡镇2 0个,其中省级9个;全市青壮年非盲率达99.08%以上,巩固率达100%。
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到93.1%,位居全省前列;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政策,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95%;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解决了1.3万名国有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生育保险列入全国试点市。
就业再就业力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十一五”期间已累计输出劳务26.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十一五”以来,铜川市编制完成了《铜川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四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近9亿元,用于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小学校舍、文化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池、退耕还林及保护、退耕还林地区基本粮田等项目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住房保障工程
“十一五”期间,该市已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7万平方米,已有2.77万户,近10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 1958年建市之初的4.95平方米提高到28平方米,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享受城市低保的最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截至目前,累计保障困难家庭10801户,发放补贴资金4905 万元。铜川市已连续两年被省政府授予“廉租住房建设先进城市”。农村危房改造8400余户,仍有800余户正在建设之中,累计完成投资3. 1亿元。
全民社保工程
铜川市重点围绕城乡社区、五保供养机构、社会福利、农民安居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四个方面实施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095399亿元,建成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6个,区县级中心敬老院4个,社会福利事业项目5个,农民安居工程2000人,有效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了基层民政基础设施。
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列为该市民生十大工程的重点项目。通过以上各项政策的调整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人民群众的称赞。铜川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之初即实行市级统筹, “一卡通”结算方式在全市已基本实现。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99万人,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3 3225人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支出5187万元。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教育提升工程
教育提升工程实施以来,该市教育民生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绩:一是投资32938.24万元,全面完成了市一中新区校区、市五中、市二中、红土中心小学、寺沟张郝小学等100多所学校的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全市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成了全市第一所普通高校——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全市形成了完善的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市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二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初中达到每生每学年700 元,小学达到每生每学年500元。全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共落实资金19500万元。三是全市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共落实各类补助资金9108.56万元,为家庭困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中职学生发放了补助资金、积极实施了“蛋奶工程” 。
消除贫困工程
全市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个;修建村间道路1100公里;对6000多户3万居住分散、生活条件恶劣,不利于脱贫发展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建成水电路等基础服务功能较为健全的,有规模的移民新村110个,新建农村住宅80万平方米;解决了1.5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2万多农户通过小额信贷,1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雨露计划”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全市以行政村为半径建立了70 家农民身边的便捷银行—村级扶贫互助金协会, 2000多户会员近两年通过借款发展产业而逐步致富;124个低收入村将在该市118个企业的帮助下,人均收入在自然增长的情况下三年再增长1000元。“十一五”期间8.5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并基本脱贫。“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对8000多户3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建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较为健全的移民新村200个。
文化惠民工程
铜川市级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馆,现已成为全省设施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功能齐全的地市级图书馆。共建成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16个农村文化室、202家农家书屋和12 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任务。在全市1142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成了317个村级广播室,有效地解决了10多万农民群众听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2007年起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免费放映电影7200场。耀州窑博物馆、宜君县博物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
促进就业工程
铜川市认真落实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由5.6万人下降至2.9万人,各项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比“十五”期间有了较大提高,一批涉及民生工程的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乡就业成绩显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每年平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6万人,帮扶2163户“零就业家庭”中3862人实现了再就业。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万人次,发放岗位补贴2.8亿元。全市累计组织劳务输出26.3万人次,创经济收入40亿元;组织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12.1万人次,创业培训完成7200人;完成小额担保贷款3.13亿元,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办理贷款贴息2.5亿元。收缴养老保险金 9851人2.5亿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7400余万元。
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成效显著,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3500余个,充分满足了铜川籍高校毕业生的见习需求。三年来,共组织2799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完成了上级下达计划的10 2.2 %;共积极争取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发放见习补贴1007.64万元;建立见习基地10所,其中省上挂牌的见习基地3所;共设立见习单位213个。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实现就业的有951名,占所有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的33.98%。
卫生健康工程
2008年实施民生工程以来,铜川市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得到加强,医疗救治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新农合制度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开,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显著增强。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8所医院、37所乡镇卫生院和543个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规划建设了3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医疗机构的总诊疗人次增长了3倍;临床用血继续保持在100%来自无偿献血;新农合制度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筹资水平、群众的受益面和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累计参合农民242.68万人次,参合率达到96.99%,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30元,累计受益人次80.33万人次,补助金额达1.77亿元,受益率达33.1%;免疫规划由五苗防七病扩大到七苗防九病,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孕产妇死亡率维持在0-18/10万,婴儿死亡率由15.6‰下降到5.09‰,均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未来五年,他们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减少城乡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健康水平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全市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善环境工程
全市各级政府及水务部门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水利的重点,工程规模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01 处,解决了25.47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4.1万户,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3%;建成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4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水质监测全覆盖。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专业管理机构,成立用水者协会13个。
铜川市进一步优化了全市路网结构,实现全市100%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公路建设总里程676公里,完成投资659659万元。改善了全市的交通面貌。铜川市玉皇阁特大桥工程全长11.699公里, 2008 年12月份建成通车,印台区后烈桥至黄陵店头镇二级公路(铜段)全长23公里,2010年8月建成通车。通乡油路改造375.5公里,县乡油路改造265.8公里。
农村村庄道路共完成省住建厅下达建设任务160余公里,完成投资4800余万元,并带动其他村庄修建村庄道路60余公里。
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使40多条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9.1 %。同时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建成了漆水河同兴、凤凰湖和沮河锦阳橡胶坝等5座水景观工程,形成河道生态水面10万平方米。
生产服务工程
铜川市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城乡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国家电网“你用电,我用心”真诚服务的温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基本农田、小型农田灌溉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项目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全市已累计建成基本农田93.55万亩,人均2.04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4.45万亩。
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漆水河流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和连接省防总的可视会商系统,加固高尔塬、豹村、五一、西河、北雷等水库7座,实施了宜君县五里镇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完成印台区、耀州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系统,初步形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抗旱体系。
收入倍增工程
铜川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主题,为促进“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确定了发展以休闲农家为重点,以城市周边和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2个,以吃、玩、娱为主的农家乐197家,休闲农庄11个。畜牧业在“做精做优”的思路下,不断加快转变方式,促进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畜牧生产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至今共安排农业项目35个,畜牧倍增工程1个,投资100万元建设年存栏二元母猪600头以上的商品代种猪场1个,发展年出栏20 0头,生猪养殖示范户50户。投资135万元在全市推广地膜玉米种植,玉米适宜区补贴地膜玉米13.5万亩。户用沼气项目10个,3.4万口一池三改,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400口(8立方米/口),完成投资9500 万元。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