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国内综合 >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县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县

畜牧家禽网  来源:西部开发报茶周刊 阅读数:

  8月10日,湄潭申报筹建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获得贵州省文物局批复。这一张薄薄的纸片,带给湄潭茶人的不仅是喜悦,更是希望。“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将惠及我们下一代,下下一代,乃至整个湄潭的未来发展。”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激动地说。

  建馆依托:大量珍贵的茶文物

  2011年,为了纪念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72周年。湄潭开展了一系列茶文化调查,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询问了解等形式,对贵州省茶科所陈列室、湄潭茶场老工厂、永兴等地的茶文物进行了实地普查,结果令他们大为惊喜。

  在这些地方,集中了大量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茶文物,既有全世界*的茶籽化石、野生大茶树标本,又有近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献,更有规模宏大的全木红茶生产线等生产工具,尤其是1939年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建场后,其茶叶科研、种植推广、生产生活的整套茶文化体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也是全国少有的珍贵茶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茶叶的辉煌历史,更是奠定了贵州在上世纪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地位。”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莫荣桂参观后,感叹于湄潭茶文物的丰富。

  湄潭县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在全县发现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及其所属打鼓坡、囤子岩、永兴三个分场和茶园等生产科研旧址,还发现了其所拥有的较为完整的木制红茶生产线、民间木制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类现代金属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种茶叶包装盒及样品、标本、图片、手稿等成千上万件茶文物,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保存完好度,都十分罕见。

  现实基础:厚重的茶文化

  1999年6月10日,湄潭县成立茶文化研究会,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茶文化研究会。创办《西部茶乡》会刊,组织部分会员开展茶文化与茶经济的讨论。

  茶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基础就是湄潭厚重的茶文化底蕴。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成立。一代茶学泰斗张天福、刘凎芝、李联标等这时在湄潭生活、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茶诗、茶联。而在李联标担任湄潭茶场的场长时,开设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茶科班,为湄潭培养了大量的茶人。

  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较好保存,湄潭茶乡的秀美风光,为“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先天的“社会人文条件”、“自然生态条件”。

  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曾祥铣曾说:“在时代的巨大变迁中,湄潭县没有抛弃旧工厂、旧茶具,反而加以保护,是一种历史性、文化性眼光的表现。”

  “茶叶”的价值分为“茶叶”本身的价值及其外延价值。以文化依托,建立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用旅游业的兴盛反作用于茶产业,这就是茶叶产业链的外延之一。湄潭此举将打开湄潭茶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以“茶旅游”带动“茶产品”、“茶文化”的茶产业发展新模式将为湄潭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丰收。

  产业互动:文化与经济比肩齐飞

  从1939年的中央实验茶场到今天的贵州产茶第一县,从湄江茶到湄潭翠芽,从刘凎芝到牟应书,湄潭正不断成为贵州茶业的引领者。

  截至2011年12月,湄潭县茶园面积已达35万亩。全县重点建设了70个茶叶基地,着力打造了5个茶产业带。如今,“湄潭翠芽”已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在全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销量不断上升。

  正是湄潭不断壮大的茶产业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湄潭“中国茶城”大型茶叶交易市场的开工建设,也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落户湄潭注入了资金活力。

  早在今年6月,中国茶城一期开盘时,就组织了省内茶文化专家进行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筹建座谈,对博物馆的筹建形式、展示内容、展示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研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与贵州茶文化专家一起,为湄潭建好这个博物馆。”中国茶城总经理沈文永在研讨会上说。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将成为贵州首个也是*的一个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周开迅说:“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在湄潭落户,是湄潭茶业的幸事,也是贵州茶业的幸事。”

畜牧家禽网编辑:agronetcww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