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畜牧家禽网 [ 请登录 ] [ 免费注册 ]
首页 | 郑重申明 | VIP服务 | 加入收藏 | 网址导航 | 农业网

畜牧家禽网首页 > 技术中心>  特色产业 >  云南:“三驾马车”拉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三驾马车”拉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畜牧家禽网  来源:云南日报 阅读数:

  对于拥有11万农业人口的陆良县马街镇而言,2012年又是一个充满丰收、喜悦的年景:预计农业总产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农民人均纯收入7637元,比上年增长21%。为何一个人口密集度高达70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增收步伐如此之快呢?

  瞄准10亿元目标,做大生猪产业——“猪八戒”成了“大哥大”

  远远望去,占地10多亩、远离村庄人群的马街镇郭家村农民合作社万头生态养猪场煞是壮观。走近一看,数十名施工人员正在忙碌着建盖猪厩,有的安装门窗,有的浇筑地板。负责现场监理工程质量的郭家村农民生猪养殖合作社董事长念乔生满怀信心地说:“由常家村农民筹资入股300万元、上级专项扶持150万元新建的万头猪生态养猪场即将竣工。届时,这个养猪场不仅每年能够出栏1万头肥猪,实现收入2000万元以上,让入股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养殖业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疫病防控两大难题。”

  养殖业是马街镇的一项传统基础产业。早些年,大部分缺乏生财之道的人家只有围绕有限的土地做文章,外加搞点养殖业,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难以发家致富,一些人打起养猪的主意,而且成效明显,由此带动当地老百姓改变了“养猪不赚钱,只是肥了田”的传统观念,开始把养猪业作为自家的首选致富门路。没几年,就相继冒出了常家村、郭家村等一批养猪“专业村”,年出栏数十头、上百头的养猪“重点户”比比皆是。伴随当地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一批以生猪收购、运销为职业的“猪贩子”也随之应运而生,在大大小小“猪贩子”的推波助澜下,马街镇的生猪产业也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生猪产业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马街镇党委、政府敏感地意识到:不起眼的养猪业不仅可以发展成为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大工程,而且对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将生猪产业提升为支柱产业,实现10亿元产值目标,马街镇重点下活四步棋:一是搞好政策鼓动。镇里专门出台《关于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除对规模养殖户和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出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优惠配套政策外,还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的财政支持生猪养殖发展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能繁母猪保险直补资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资金等项目补助资金,为9936头老母猪上保险,并对68户规模养殖户、22户从事市场营销的运销大户进行补助。二是开展科技推动。把科技作为传统养殖转变为现代养殖的“敲门砖”,认真组织开展“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培训,建立起了高效严密的动物防疫体系,使家家户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与此同时,采取以点带面办法,以扩大养猪规模户为抓手,以新建生态养殖示范区为重点,稳步推进生猪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镇目前正在新建高标准、高规格的2个万头生态猪养殖场,建成高标准、高规格的规模养猪小区58个,培育规模养殖户702户,全镇存栏母猪2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2 户,出栏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7户,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8户,出栏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69户,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40户。三是实施龙头带动。既充分发挥多个运销大户上联市场、下带农户的“满山跑”功能作用,确保肥猪“不愁卖”,又加大本土农业龙头企业“食唯鲜”食品有限公司的培植力度,确保该公司年宰杀加工生猪1万头,促使“食唯鲜”牌分割肉源源不断地走向“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四是坚持监管促动。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兽药、饲料等经营店进行巡查,整顿规范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从源头上消除了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

  “四步棋”的成功实施,助推了马街镇生猪产业的迅猛发展,2011年全镇出栏肥猪32.1万头,实现产值7.7亿元。今年预计出栏肥猪34万头,比上年增长6%;实现产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瞄准3亿元目标,做强蚕桑产业——“蚕虫虫”成了“蚕宝宝”

  收购秋茧的时节,马街镇所属的9个蚕茧收购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一批又一批蚕农满面春风地交售着给自家带来希望和欢乐的“蚕宝宝”。正在交售蚕茧的漾稻村委会农民陈富强高兴地说:“今年的秋茧价格达到了每公斤39元,比我们想象中的价格还要好。”站在一旁的镇蚕桑站站长牛林接过话说:“老陈算得上是我们马街镇的养蚕大户了,他家栽植了14亩桑树,一年四季能够饲养59张蚕茧,平均每张蚕茧按37公斤计算,全年产茧量可达2000余公斤,可实现产值8万多元。加上桑条、蚕沙等附产物收入,全家养蚕收入不低于9万元。”

  马街镇位于陆良坝区,具有良好的水源、土地、气候等栽桑养蚕先决条件。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陆良蚕丝绸产业的兴起,该镇蚕桑业进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全镇21个村民委员会51个自然村都种植蚕桑,面积突破1万亩,成为当时全县有名的蚕桑生产大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该镇一部分有市场意识、有经济头脑的人率先从传统的农业中分离出来,或从事经商做生意,或从事建筑行业赚钱,或从事传统手工业致富,或从事交通运输行当。但绝大多数的农户依然把栽桑养蚕作为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吹糠见米”的“朝阳产业”。果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丝织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行情一年比一年好,蚕茧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不起眼的“蚕虫虫”便成了惹人喜爱的“蚕宝宝”。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的情况下,农民自发联动起来,马街镇的蚕桑业从而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全镇65%左右的农户栽桑养蚕,农户不仅把大片的旱地拿出来栽植蚕桑,而且还将种植水稻的上等田块栽上了蚕桑。到了2000年,全镇蚕桑面积突破了2万亩大关,2005年达到3万亩,2010年增至3.5万亩。拥有2381户人家、8847人的庄上村民委员会,把养蚕业作为全村*的经济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发展,桑园总面积达到8474亩,户均桑园3.5亩,年产鲜茧1000多吨,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人均蚕桑收入4500余元,成为陆良县桑园面积*、产量最多的行政村,被誉为“蚕桑第一村”。湖海村民委员会则紧紧抓住科学养蚕这把“金钥匙”,普及规范化养蚕技术,重点抓好桑园改造、消毒防病、自动控温控湿、使用方格簇等关键性环节,在提高单产、提升茧质上下功夫,单张茧产量达到38公斤,亩桑综合经济效益突破8000元。

  为了进一步做强蚕桑产业,马街镇党委、政府抓住开展“四群”教育的契机,问计于民,深刻认识到蚕桑业在马街镇虽然谈不上历史悠久,但已被群众所认识和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应该举全镇之力推动其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思路明确后,一方面,将200多名镇机关干部职工全部分配到基层第一线,直接挂钩联系蚕桑主产区的650多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农户解决在栽桑过程中出现的资金、苗木等问题,确保1万亩新植桑任务如期完成,使马街镇成为拥有桑园面积5万亩(其中投产桑园达3.2万亩)的国内*蚕桑生产镇;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县蚕桑管理部门的支持,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蚕桑生产系列专题培训班,让农户充分掌握从桑园管理到蚕茧饲养的一整套科学技术。

  据预测,2012年,马街镇蚕桑业将实现综合产值1.9亿元,1.7万户近7万名蚕农将直接受益,户均收入11100元,人均收入2700元。再过两年,待5万亩桑园全部投产时,3亿元的蚕桑产业目标就会变为现实。

  瞄准2亿元目标,做优蘑菇产业——“崴钱货”成了“赚钱货”

  中午一点多钟,尽管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但位于县城通往马街镇的中马大道旁的陆良云峰菌业有限公司大院内却热闹异常,刚刚吃过午饭的菌农们又用电动三轮车拉着鲜菌前来交售。望着自家惹人喜爱的菌子,靠种菌发了财的马街村民杨东红十拿九稳地对前来验货的公司董事长卢吉荣说:“我家这季菌子至少能够赚得两万多元钱,全年赚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老卢立马接过杨东红的话说:“恭喜、恭喜!有你们这些种菌大户的支持,我今年收购3万吨鲜菌不在话下。”

  食用菌并非马街镇的传统产业。2000年前后,尹旗村民委员会党总支在寻求增收致富的探索中,一些党员、干部从报纸上发现了种植人工菌也能赚钱。于是,初步弄清了食用菌的生产工艺后,也尝试着种起了菌子。一传十、十传百,短短两三年时间,尹旗村就有一百多户人家从事种菌行当。在人们眼中,种菌子具有成本低、见效快、劳动强度不太高、占用空间不多等优点,男女老少皆宜。目睹尹旗村许多人家靠种菌赚了钱,附近的大西、海界、湖海、黄官营等村的农户也行动起来,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菌子。渐渐地,海螺、前所、薛官堡、杜旗堡、样稻、泉丰等村的农户也加入到种菌行业中来。到了2010年,全镇21个村民委员会统统种起了菌子,半数村委会有一半人家种菌,最少的村委会也达到一两百户。

  随着种菌农户越来越多,也开始出现令人焦心的问题:夏季时节,雨水较多,农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菌子出现腐败、霉变现象;到了秋冬春时节,菌子虽然不会腐败、霉变,但销售环节出现了了大量积压的问题。这时,长期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且积累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大西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卢吉荣,萌生出兴办一个以食用菌收购、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想法。在他看来,随着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支撑,菌产业迟早要步入低谷,甚至垮掉。他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作为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敲门砖”。目标明确后,镇党委、政府着力打好三记组合拳,以确保菌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一是扶龙头,于2012年初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企业用地15亩,由卢吉荣出资近600万元分别在大西、海界建盖了16个冷冻库,一年四季敞开收购菌子,从根本上缓解了淡、旺季节的销售难题。二是抓基地,由企业投资建立试验示范场所,全力推广与市场衔接、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平菇、香菇、鸡腿菇、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强服务。镇党委、政府专门从农科队伍中抽调精干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小分队,逐村逐户登门指导。

  三记“组合拳”的成功实施,推动了马街镇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镇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户达到3100多户,年种植面积达7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量8.3万吨,年产值突破1.8亿元,昔日的“崴钱货”成了“赚钱货”。更为可喜的是,自从食用菌形成规模后,人们赚钱的门路更广了,有的搞稻草收购,有的加工稻草,有的制作菌种,有的种植菌子,有的收购菌子,有的参与营销,整个产业链条上劳作挣钱的人达到1万名左右。

畜牧家禽网编辑:superjunior

首页 收藏 打印 字体 [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