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在航天工程领域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将航天育种技术带到了台前,让人们所了解。一般所说的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
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而我国则属于航天育种领域的领先国家。
前苏联和美国是最早开展航天项目的国家,所以他们也是太空育种技术的创造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就进行过相关的实验。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经实验发现种子后代无毒无害可食用。俄罗斯在九十年代也将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送上太空。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技术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要求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航天育种也列为航天效益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
1996年1月16日,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同年,农业部正式将“作物空间诱变育种”列入“九五”部级重点课题。
2002年,科技部将农作物航天育种课题正式列入国家“十五”863计划,为航天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3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 2006年9月9日15时,历经10年努力,我国第一颗、也是世界上迄今惟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成功发射。
2006年9月26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卫星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在北京举行,航天育种工程迈入地面选育阶段。
2007年,航天育种课题继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进一步突出了航天诱变技术创新与突破性品种的培育目标。
2008年,依托国家航天育种工程的“空间环境农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开始于198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渐渐地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越来越多的在市场中发挥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两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航天育种技术就是很好结合了这两点。这对加快我国育种步伐,提高育种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育种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