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博物馆】沈括在《万春圩图记》中记载:“江南大都皆山地,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圩田(又称围田)是我国江南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广泛分布在江苏西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
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出于军事的需要,在江淮地区进行大规模屯田,“屯营栉比,廨署棋布”(左思:《吴都赋》),这是圩田的雏形;到了南朝,围湖造田有了新的发展;唐代太湖地区的水利营田,已进入一个新的开发时期,无论是圩堤建设的规模,还是防洪、排灌工程兴建的数量,都比以前有所提高;五代时期,发明并完善“塘浦制”,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纵横交错,横塘纵浦之间筑堤作圩,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形成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北宋末年,都城迁至浙江临安,南方人口剧增,迫切需要增加耕地,圩田便成为开发江南广大低洼地区的重要形式;乾道年间(1165—1173年)曾设招田之官,大兴围湖造田,促进了江南圩堤建设;明、清两朝曾把发展军屯、民屯作为养兵裕国之本,再度加大沿江圩堤建设的力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江南地区的圩田面积仍在扩大,并继续发挥着作用。
圩田的开发主要是针对江南地区水乡泽国的地理特点,使大量沿江沿湖滩涂变成了良田。这种土地利用形式是江南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伟大创举,它在抗御旱涝、夺取稳产高产方面有着诸多的优越性。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