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家禽网 来源:中国农业网 阅读数:
【中国农业网Agronet农业行情深一度】大鲵养殖近年来的起伏,是我国水产市场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水产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成品大鲵卖出了令人咋舌的高价,吸引大量的养殖户投入其中。但由于养殖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市场,反而致使大鲵供过于求,造成价格一路走低。这也是我国水产行业乃至农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当某种农产品的价格走高时,就会有许多养殖户或农户投入其中,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供过于求,市场低迷,行情混乱,农户亏本。
于是,有人呼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作用,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帮助养殖户合理规划养殖品种。然而,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是否能够缓解水产行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具体的调控手段上,可以采取怎样的一些政策组合?另一方面,市场本身就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引导之间,水产市场应该怎样在变化中寻求平衡?
从表面上看,当前大鲵价格的下降与去年“八项规定”的出台有关。公务接待简化,作为高端消费水产品的大鲵首当其冲,销量下跌不少。但究其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大鲵养殖长期积压的弊病,酿造了今天的恶果。一方面,繁殖户、养殖户之间相互炒作,价格虚高,造成终端产品偏离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出现有价无市的现象。另一方面,伴随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从事大鲵养殖的群体剧增,市场积压成品较多,不少养殖大户纷纷撤资并抛售成鱼。
据行业人士分析,商品大鲵若能稳住600元/斤的价格,除去各类成本,依旧属于暴利行业;若价格稳定在300~500元/斤,仍能实现盈利,但倘若售价接近或低于300元/斤,大鲵产业必将面临重新洗牌。尽管大鲵的营养价值高、盈利空间大,但盲目跟进的人难免“翻船”。事实上,大鲵价格的起伏并非特例,在农产品市场中由于进入者过多、“产能过剩”,造成的价格起伏随处可见。当行业进入此种状态时,价格会走向如何、企业会面临何种新挑战,均难以预测。
如何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延长产业链、关注深加工或许是一条新出路。据介绍,大鲵除了科研、食用等价值外,还可以往诸如保健品、化妆护肤等方向发展。挑战往往也意味着机遇,目前所遭遇的困境,或许正是大鲵产业“另辟蹊径”的新起点。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畜牧家禽网(Agroxq.com)”,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畜牧家禽网”(Agroxq.com)联系。